“双碳”目标引导环保产业深度变革--珠海天力仪表有限公司

欢迎访问天力集团官网!全国免费热线:400-100-7082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双碳”目标引导环保产业深度变革
发布日期:2022-04-18 09:27:31浏览量:402

新一年,我国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5%左右,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面对“三重压力”,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稳增长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上,“稳”字出现的频率高达78次,这也呼应了2021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

经济增长目标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而环保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同样起到重要作用。在“双碳”目标引领下,低碳经济将为环保产业带来长达数十年的投资机会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特别是随着新一轮组合式税费政策的发布,困扰环保企业的资金流问题即将被解决。

GDP增速目标调低,但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生态环保的资金不降反涨

关于2022年我国GDP增速目标的讨论,市场和学界对此探讨已久,且普遍达成了GDP增速目标会调低的共识。关键在于,调低多少?

3月5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给出了答案——5.5%左右。记者梳理发现,除了2020年受疫情影响没有设立GDP增速目标以外,这是近二十年来我国第一次将GDP增速目标降至6%以下。

如何理解这个“5.5%左右”?到底是高还是低?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分析说,GDP增速目标的设定不能只看当年,要考虑前一年基数,也要考虑后续可持续发展,尽力避免年度之间忽高忽低。

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向东表示,今年GDP增速目标设定为5.5%左右是较为科学合理的,符合现阶段我国潜在增长水平,有利于引导预期、提振信心、凝聚发展共识。

但要知道,实现5.5%左右的GDP增速目标并非易事。李克强在出席总理记者会时,用“登山”来比喻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任务:“这就好像登山,如果你要登1000米的山,想爬10%,那100米就可以;如果你要登3000米的山,想上5%,那就是150米。而且条件也变了,越往上气压越低、氧气越少,看似速度放缓了,实际上分量更重。实现5.5%左右的增长,这是在高水平上的稳,实质上就是进,是不容易的,必须有相应的宏观政策支撑。”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增长被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站在经济全局来看生态环保就会发现,虽然当前经济遇到下行压力和挑战,但是中央仍然高度重视生态环保。特别是在强调政府过紧日子的基调下,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生态环保的资金不降反涨。

3月14日,财政部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作的《关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正式发布,2022年中央财政将增加45亿元资金用于大气和水污染防治。

具体而言,中央财政大气污染防治资金安排300亿元,增加25亿元;水污染防治资金安排237亿元,增加20亿元;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安排992.04亿元,增长12%;重点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专项资金安排170亿元,增长42.9%;设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研究设立国家低碳转型基金等。

此外,在2022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89975亿元,其中专项转移支付7836.08亿元,主要是加大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支出。而在专项转移支付7836.08亿元中,还包括了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的6400亿元,比上年还增加了300亿元。

那么,这6400亿元将花在哪里?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

“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其实在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提了出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还面临不少短板。

比如,一些城区管网配套不到位、雨污不分流,导致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一些地方垃圾填埋场超负荷运行,计划中的新建项目因种种原因迟迟不能完工等。

这些环境基础设施的短板、社会民生领域的弱项,都需要靠政府资金的引导推动来补齐,这也意味着环境基础设施领域可以从今年安排的6400亿元中分到一杯羹,同时还可以发挥环保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全国两会召开前,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制定的《关于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2〕7号),明确了加快推进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目标、重点与措施,并对符合条件的城镇环境基础设施项目,通过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渠道予以支持。

今年,国家还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重点用于生态环保、交通基础设施、能源、农林水利、社会事业、城乡冷链等物流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等9大方向。

不难看出,不论是中央财政资金的专项支出,还是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又或者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央对生态环保的重视程度并未减弱。

不过要引起重视的是,在经济发展困难增多、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有的地区对生态环保的重视程度有所减弱、保护意愿有所下降、行动要求有所放松、投入力度有所减小,承接“两高”项目的冲动抬头,企业环保设备不正常运转、违法超标排污等现象也在增多。

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这就需要在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坚持系统观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虑生态环保工作,找好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口,做到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低碳经济将为环保产业带来长达数十年的投资机会和广阔市场

经济增长目标引导环保产业发展方向,而环保产业作为国家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同样起到重要作用。

近日,一份由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共同编制的《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指出,2020年全国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与当年GDP的比值为1.9%,较2011年增长1.14个百分点,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为4.5%,较2011年增长3.35个百分点。

令业界振奋的是,环保产业又一次被写入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完善节能节水、废旧物资循环利用等环保产业支持政策。

这并不是第一次。环保产业最早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是在2014年。当年,政府工作报告对环保产业的描述是,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节能环保市场潜力巨大,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完善扶持政策,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则提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绿色再制造和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壮大绿色环保产业。坚持源头治理,加快火电、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实施重污染行业达标排放改造。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健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加快解决风、光、水电消纳问题。加大城市污水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和循环利用,推广绿色建筑、绿色快递包装。改革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健全排污权交易制度,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培育一批专业化环保骨干企业,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2020年,受疫情影响,全国两会召开推迟了两个多月,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篇幅最短的报告。即便如此,政府工作报告仍然明确要壮大节能环保产业。

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扩大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促进新型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应用,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推动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记者统计发现,从2014年到2022的9年间,环保产业8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从朝阳产业到支柱产业,从大力发展到培育壮大,从扩大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范围到完善环保产业支持政策,虽然每一次的描述都不尽相同,但国家对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报告(2021)》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预计“十四五”期间将保持10%左右的复合增速。到2025年,我国生态环保产业营业收入有望突破3万亿元。

进入“十四五”,在政策层面,国务院去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以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为重点率先突破,全面带动一二三产业和基础设施绿色升级。紧随其后,《“十四五”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等重磅文件相继出台,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

“我国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必将带来长达数十年的主题投资机会和超出想象的广阔市场。”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会长赵笠钧在“2022环境企业家媒体见面会”上表示,对于环保企业而言,集中发力抢占“双碳”赛道,是企业中长期战略布局的确定方向。

清新环境总裁李其林认为,环保产业正在向生态化、低碳化、资源化三个方向发展。生态化即从过去水、气、固的末端治理向综合环境效益转变;低碳化即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助力能源、化工等行业实现“双碳”目标;资源化则考虑经济性问题,特别是实现治理产物资源化利用。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副会长兼首席环境政策专家骆建华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双碳”目标下,环保产业将会面临一种新的重置或变革,即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从过去的单因子控制向协同控制转变、从常规污染物控制向特殊污染物控制转变。

那么,“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内,环保企业该如何谋篇布局呢?

赵笠钧建议,一是精准服务生态环保新需求,重点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提质增效、生态修复等方向布局;二是打开服务界面,服务绿色低碳发展需求,加大在新能源、节能降耗、清洁生产、资源化利用等领域布局;三是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探索技术创新,培育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新一轮组合式税费政策助力环保企业纾困添活力

与环保产业良好发展形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几年环保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其中不乏一些昔日的明显企业,如东方园林、凯迪生态、启迪环境等。究其原因,除了受经济形势、资本市场等外部因素影响,更多的是与前几年环保企业“跑马圈地”密切相关,最后陷入流动性危机。

环保企业面临的资金流问题即将被解决。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大力改进因增值税税制设计类似于先缴后退的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退税规模大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

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种,增值税将在今年税费支持政策中扮演重要角色。环保企业要想理解好这项政策,必须先弄清楚两个概念,一个是留抵税额,另一个是留抵退税制度。

增值税实行链条抵扣机制,以纳税人当期销项税额抵扣进项税额后的余额为应纳税额。当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时,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就会形成留抵税额。

国际上对于留抵税额一般有两种处理方式,即允许纳税人结转下期继续抵扣或申请当期退还。但是,允许退还的国家或地区,也会相应设置较为严格的退税条件,如留抵税额必须达到一定数额;每年或一段时期内只能申请一次退税;只允许特定行业申请退税等。

2019年以来,我国逐步建立了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制度。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海关总署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自2019年4月1日起,试行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退税制度,也就是现在所指的“留抵退税制度”。

“但是,增值税退税对税收征收管理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一旦操作不善,则可能引发大量的骗税行为,引起国家巨大的税收损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副院长田志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长期以来,受限于税收征管水平等因素,我国实行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即一个企业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大于销项税额,并不对其进行增值税退税,而是将进项与销项的差额留到下一期继续抵扣。”

基于这样一个背景,企业不能获得退税,相当于这部分资金被“占用”,既对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有影响,也不符合增值税原理。特别是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资金和现金流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企业的存续性。

因此,今年的财税政策就是要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优化征缴退流程,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把纳税人今后才可以继续抵扣的进项税额予以提前返还,此举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不过,这项政策并非惠及所有行业。根据政府工作报告,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而且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

除了属于此次留底退税的行业范围,环保企业要想享受到政策红利,还必须要同时满足纳税信用等级为A级或者B级,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发生骗取留抵退税、骗取出口退税或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情形,申请退税前36个月未因偷税被税务机关处罚两次及以上,2019年4月1日起未享受即征即退、先征后返(退)政策等4个条件。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生态环境投资与产业综合研究所副所长程亮根据《中国税务年鉴》分行业留抵税额占总留底税额的比例测算,在1.5万亿元留抵退税金额中,生态环保行业可以获得的退税金额大概在100亿元~500亿元。

关于留抵退税带给企业的好处,环保装备制造业企业菲力环保负责人邵焜琨告诉记者,一是可以减少企业资金占用,尤其是初创型企业在投资初期未形成销售时,不被留抵税额占用过多资金;二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企业生产再投资以及设备改造升级。

但多位财税专家表示,为避免短期内对我国财政产生过大的冲击、有效控制财政风险,上述行业宜先实行增值税增量留抵全额退还,然后逐步分批次在今年内实现存量退税。

除了留抵退税,今年还要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

以在科创板上市的环保企业金科环境(688466.SH)为例,根据其披露的2020年财务报告,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金额为1535248.42元。通过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不仅降低了金科环境的企业所得税负担,还让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中。

在金融支持方面,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在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方面,开展涉企违规收费专项整治行动,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各项帮扶政策都要予以倾斜,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

以广东省环保企业为例,据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王筱虹介绍,根据广东省环保产业协会抽样调查统计数据,70%被调查企业存在或出现过被拖欠款的情况,当中仅有1.92%的企业追讨完成,其余69.23%的企业目前仍在追讨欠款中。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1年的3年间,参与调查的环保企业与企业客户签订合同数量为16952个,合同总额为589393.3万元,其中被拖欠款合同数和被拖欠金额占比分别为23.53%和7.4%。拖欠款主体单位类型主要是政府部门,占比高达55.77%;其余为包括国企、央企及私企在内的企业客户,占比达44.23%。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环保企业大概有四五万家,其中90%属于中小环保企业,款项拖欠问题也非仅存在广东一省。王筱虹表示,环保企业款项拖欠问题不仅与企业自身的发展息息相关,更破坏了环保市场营商环境,对政府的公信力和企业的商业信誉也产生了一定的损害。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减税降费、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既给环保企业送去了政策支持,又送去了“真金白银”。

一方面,可以缓解环保企业现金流压力,甚至可能帮助一些企业扭亏为盈,由死而生。另一方面,环保企业获得“留抵退税”的资金后,可以用于投资、招人、研发等,从而增强环保企业发展动力,助推经济稳定运行在合理区间。